近日,内蒙古大兴安岭甘河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上千只浑身雪白的雪鹀在空中翻飞,争相鸣叫,而监测人员用红外线监测仪拍到的鸳鸯更是可爱,它们栖息于无边的草丛中,或悠闲散步于冰河初开的甘河岸边,可爱的样子惹人怜。生态好不好,鸟类是晴雨表。每至春夏,各种留鸟、候鸟纷纷进入繁殖季节,甘河岸边燕舞莺歌、鹘起鸦落美景如诗,令人叹为观止;秋冬时节,鸥雁成行、候鸟南迁、鹤长凫短、雀集百万。鸟儿不会说话,它们用翅羽投票,选择将甘河这片广袤苍莽的湿地作为理想的家园。
吸引众人眼球的不仅是自由飞翔的鸟儿,甘河国家湿地公园一年皆盛景,迷人的湿地风光与无际的碧波林海交织成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卷——春天,万木争春花烂漫,满山遍野生杜鹃迎雪怒放,如浪似火;夏天,群峰滴翠,清风送爽,芳草如茵、繁花似锦;秋天,野果飘香,层林尽染,姹紫嫣红;冬天,银装素裹,玉树琼枝,分外妖娆。1961年,文人先贤老舍来甘河采风创作,在甘河国家湿地公园20公里处由此灵感迸发,留下诗作:蝉声不到兴安岭,云岭风清署自收。高岭苍茫低岭翠,幼林明媚母林幽。黄金时节千山雪,碧月溪潭五月秋。消息松涛人语里,良材广厦遍神州。
“看,河岸边的红毛柳多漂亮,春季它通体透红,吸引很多驴友和摄影爱好者来到甘河湿地,也让甘河湿地有了红柳之乡的雅号!”5月3日,在甘河湿地大桥,负责动植物监测工作的李国一边瞄着望远镜,一边兴奋地对笔者说。
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半壁江山”。甘河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3964.95公顷,是典型的高纬度地区永久性河流、草本沼泽、森林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湿地景观缩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内蒙古大兴安岭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和高质量绿色美丽发展的生态名片,这么庞大的湿地生态系统,当然离不开一群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和守护者。
“湿地之美,首先在于它是原生态的,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和多种多样的野生陆生、水生动植物,都需要我们加倍努力保护,我们将会以礼敬的态度汲取近代文化名人老舍、叶圣陶、翦伯赞来甘河采风的唯一历史文化遗产,设计好湿地公园科普馆方案,进一步完善提升公园基础设施,对湿地生态和文化价值进行调研,科学规划景观景点打造,进一步挖掘林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甘河独有的森林文化、鲜卑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养生文化,实现甘河林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甘河森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鲁继发满怀信心地说。
“文化”和“旅游”,常被人们比作“诗”和“远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众多游客希望在旅游中体验的内容。“我们将把森林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利用好现有的“文旅”设施,建设好“红柳河”、“半月湾”等自然景观景点,将甘河原有的文化长廊、雕塑群、栈道等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擦亮“两忘桥”、雕塑群,打造具有甘河特色的旅游产业项目,这也是甘河务林人借力生态实现全域旅游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有益探索。”甘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田云波如是说。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最难熬的就是寒冬腊月对野生动物的监测,但这也让湿地监测员石文才对湿地有了别样的感情:“三九天特别冷的时候,我们从早晨就穿行密林中,布置监测仪,大衣,裤腿上都布满了寒霜。但是看见野生动物类越来越多,湿地的环境越来越好,心里十分欣慰,挺有成就感的。”
“我们认真执行‘林长制’,党员干部组成5个巡护小组,每天上、下午对监测站、观测点等地进行巡护,每天往返巡护近170公里,密切关注野生动物健康状况,还在原有公园内水质监测点的基础上,将监测范围扩大到甘源林场甘上生态功能区,建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努力提高监测工作科学化水平。戴上防控员袖标,就是一种使命,做为一名党员,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实现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把甘河湿地的影响力和形象打造出来。”甘河森工公司湿地公园管理处党支部书记慈晨辉坚定地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甘河国家湿地公园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满载着葱茏的绿意、蓬勃的生机,与甘河小城百姓相偎相依,诉说着与水为邻、生活有岸的悠闲与静谧,见证了林区的发展和变迁,构筑了一道坚固绿色生态屏障,在甘河这片广袤的森林和土地上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作者:隋海涛 慈晨辉